Friday, January 6, 2012

年少無知

很久沒有廣東歌可以讓我哭得一榻糊塗了,我知道這首歌已經通街貼到爛,就讓我多貼一次好嗎?作個證,他日這首歌在YT被河蟹之時,也是這個城市已dead之時。


Sunday, January 1, 2012

Saturday, August 27, 2011

Kenny Burrell and Stevie Wonder

不久前剛慶祝過自己的生辰,但其實我的偶像Kenny Burrell跟自己是同一個星座,只不過年紀剛好是我的一倍,剛過去的7月31日是他的八十大壽。這個爵士傳奇老當益壯,除了在UCLA的擔任的教席外,還可以有精力在學校假期的空檔去演出一下。這個才不久前的演出,出現了一個大纜都扯唔埋的不速之客:另一個騷靈傳奇人物Stevie Wonder,兩人即興了一段怨曲演出,歌詞明顯是爆肚出來,難怪觀眾情緒那麼high,直頭係一個價錢兩種享受。

Friday, July 29, 2011

Pet Sounds

最近在一個寬頻網絡供應商的廣告裡,聽著在廣告裡演出的本地當紅組合Rubberband唱的一首英語歌,已肯定是首翻唱歌了,且甚為面熟,想了半天猛然醒起是美國傳奇搖滾樂團「沙灘男孩」(The Beach Boys)的一首「Sloop John B」,選取這首歌不知是樂隊的意思或是廣告創作人的意念,今時今日如不是地道英美樂迷,還記得起The Beach Boys的,除了是樂隊靈魂人物Brian Wilson忠心追隨者的村上春樹外,大抵都只是緬懷情感作崇。




這首歌是收錄在1966年出版的《Pet Sounds》專輯,普羅樂迷就算有這等年紀的也大概沒有太深印像,這張專輯卻是很多資深流行樂評人視為搖滾樂史上的經典大碟之一,常在那些「Greatest Albums」之類的選舉排上前列位置。但這張專輯背後卻是一個瑜亮之爭的故事,而對手大家也許會猜到,就是披頭士The Beatles。

這張大碟的「假想敵」,是The Beatles 1996年的《Rubber Soul》,The Beach Boys本身在美國已夠紅了,但British Invasion尤其是Beatlemania熱潮殺到,搶去不少聽眾,大腦Brian Wilson希望能製作一張要比The Beatles的《Rubber Soul》更棒的大碟 ,潛心在錄音室幾個月製作出《Pet Sounds》,要知道當年流行樂工業流水作業形式運作,一個藝人一年三四張專輯也不出奇,所以要花上幾個月的時間已算得上精雕細琢了。《Rubber Soul》在當年音樂路線上算是非常進取而又大受歡迎的專輯,也是The Beatles開始大力拓展各種音樂風格的時期(「Norwegian Wood」用上印度錫塔琴Sitar就是經典),The Beach Boys要超越他們其實難度甚高。再過半年The Beatles以頂峰的創造力,加上迷幻和前衛搖滾年代的展開,東方哲學精神元素的滲入,打造出一張更厲害的經典專輯《Revolver》,Wilson還未來得及回應,就被他們1967年那張驚天動地的「胡椒軍曹」《Sgt. Pepper's Lonely Heart Club Band》徹底K.O.了。

《Pet Sounds》後Wilson這個周瑜一直苦思怎樣去製作新作品,去把The Beatles這個諸葛亮比下去,他一直計劃著一個叫「Smile」的錄音計劃,但The Beach Boys只有Brian Wilson一個發動機去單打獨鬥,The Beatles起碼有三個腦袋去分工,高下立見。某天Wilson在公路開車,聽到收音機播放著披頭士當時劃時代的新曲「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震撼不已,立刻把車開到路邊停下來靜心收聽,呆了,跟他的乘客道:「他們比我們先到一步。」。再後來《胡椒軍曹》專輯出版,本來精神不隱,再加上長期倚賴藥物,Wilson就徹底的崩潰了,「Smile」專輯無疾而終,他也從此害了精神病,花了好長的時間才能再踏舞台,看他近年的演出,還是看得出他的肢體活動還是不太自然,不知是不是後遺症的影響。



其實《Pet Sounds》無異是張上乘的流行樂專輯,內裡無論歌曲創作上,還有當年甚為先鋒性的、非典型搖滾樂的編曲及樂器運用,都是別出心裁的。當年Brian Wilson努力擺脫The Beach Boys是「愛沖浪的桃麗斯黛(Doris Day)」的bubble gum pop型像,轉而追尋歌曲上精神上的深度, 但仍不缺悅耳的旋律,還有是他們自成一家和音合唱。碟裡的「God Only Knows」和「Here Today」都是我的至愛。





相對於披頭士當年那兩三張水準爆燈的專輯,《Pet Sounds》似乎看來難抵時間的洗擦,無可否認某些歌曲會有dated的感覺。村上春樹卻不這麼想,他在《給我搖擺,其餘免談》裡就認為《Pet Sounds》比披頭士的《Sgt. Pepper》還要艱澀難明得多。「要理解《Sgt. Pepper》這張專輯的價值與革新性十分容易,但大家卻必須經過漫長的時空調整,才能體認到《Pet Sounds》這張專輯原來是多麼優秀、蘊含多少奇蹟式的深度,以及到底有多麼創新。具體來說,這需要經歷一個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漫長等待。在我(和全世界)終於懂得欣賞這張專輯時,布萊茵(Brian Wilson)已經被毒品和精神衰弱給摧殘得幾乎得退出樂壇,再也沒法拋頭露面、引吭高歌了。」

如要我附會一下子村上的話,我只會說這兩張專輯都在我年青時帶來不少心靈的震蕩。到今天我聽「Hang On To You Ego」(後來樂隊成員因怕歌詞受爭議,改為「I Know There's an Answer」),總會有種莫名的觸動,管它是否如別人所說的「drug related」。

I know so many people who think they can do it alone
They isolate their heads and stay in their safety zones

Now what can you tell them
And what can you say that won't make them defensive

Hang on to your ego
Hang on, but I know that you're gonna lose the fight

Monday, July 18, 2011

King's Cube

信我,我去過唔少「板房」,實用率真係「100%」!

Tuesday, June 28, 2011

快樂的Uke(8)

股神

前天看外電報導,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兒子Peter(Peter Buffett)不靠父蔭,不做富二代,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人,他說擁有愛他和支持他的父母,比金錢更重要云云。有多支持?同台演出也不錯吧,找來一個兩年前Peter的音樂會,他老爸跟他一起奏著Ukulele,唱著老歌《Ain't She Sweet?》,中途還有當紅R&B歌手Akon加入一些蠻爛的beatboxing。唱得或奏得好就說不上了,但就真是夠率性喇。



股神都是愛Uke之人,經常都見他找機會過過手癮,以下一個他跟別人一塊唱老歌「紅河谷」(Red River Valley),幾時有見過咁可愛嘅有錢佬?

Friday, June 10, 2011

Pete Turner


上年是著名爵士樂唱片品牌CTI Records四十周年紀念,差不多把它旗下當年出過的唱片重新數碼復修,重新發行,也就是說重新賺多你一趟錢,當然有我的偶像、爵士吉他大師Kenny Burrell的《God Save The Child》(1971年出版),這張備受忽視的大碟我一直認為是他最佳作品,我的喜愛程度更甚於被視為經典、又或是Blue Note唱片公司老闆Alfred Lion的最愛唱片:《Midnight Blue》。除去那些比較cheesy的弦樂編排,他那種lyrical、差點會用吉他說話的演奏風格在此發揮到極致。



另外吸引眼球的是那個曖昧的唱片封套裡的照片,那是一個直升機在一個灰燼的山林裡降落的場面, 如果對近代史有點頭緒的話,那個時候美國人正飽受越戰困擾,這樣子訊息便不言而喻, 有美國人人甚至覺得這張照片「disturbing」。這張照片其實是在夏威夷的火山拍的,那架其實是觀光用的真升機,跟很多CTI唱片封套照片一樣,是由美國攝影師Pete Turner提供(澄清一下,不是英國攝影師及已結束的當地著名攝影刊物《Creative Camera》的編輯Peter Turner)。

有別於一貫爵士唱片設計,例如經典的Blue Note Records,都強調版面設計上的「音樂感」,例如 typography應用方面要活潑,字體大小要富節奏感,例如我提過那張《Midnight Blue》裡其實就是個典型,那個「Blue」字用了很bold的Helvetica字體,佔了唱片封套的一大片,視覺效果出眾,相反照片上就傾向低調沉鬱,更往往只是用黑白照片,來 配襯設計上強烈的色彩,那是典型Blue Note風格 。而CTI給我印像是那種然昂然踏進七十年代的感覺,擺脫六十年代爵士樂的老舊感覺,太空人也上了月球當然要「摩登」一點。

還有是當年還是黑膠唱片的年代,封面和封底是連著的,Turner的照片往往是從封面跨到封底, 造成有趣的視覺效果,例如有時會用鏡像的效果,這種感覺在CD年代 用膠盒子是很難重演一次,除非是那些刻意模仿黑膠唱片,用卡紙套盛載唱片的復刻版本。 Turner的照片看來像那些典型圖片庫照片,但卻有型格得多,起碼使用照片基本上自由度很高,而且也很 搞鬼,例如Paul Desmond的《Summertime》竟然是用了張冰柱的照片,而爵士吉他殿堂人物Wes Montgomery的《A Day in the Life》用的是一大堆煙頭的特寫,而作曲家Artie Butler的《Have You Met Miss Jones》用了幀不男不女的載著花花眼鏡的頭像。而他用的色彩對比非常強烈,有些時候還暗房用上了solarisation的手法去表現,這些今天都已是失傳的技藝。







七十年代意識形態相對活潑,爵士樂雖還沒到了像當下用來晒品味的中產音樂,又或是要呷著威士忌來聽的,但是從五六十年代走下來 ,已經差不多完全擺脫了屬於黑人音樂根源的標籤(或者還會有人記得),從而走上精品化的路線,其實從這些精彩的封套,大概可以看到些端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