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8, 2011

快樂的Uke(8)

股神

前天看外電報導,世界首富股神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兒子Peter(Peter Buffett)不靠父蔭,不做富二代,成為一個成功的音樂人,他說擁有愛他和支持他的父母,比金錢更重要云云。有多支持?同台演出也不錯吧,找來一個兩年前Peter的音樂會,他老爸跟他一起奏著Ukulele,唱著老歌《Ain't She Sweet?》,中途還有當紅R&B歌手Akon加入一些蠻爛的beatboxing。唱得或奏得好就說不上了,但就真是夠率性喇。



股神都是愛Uke之人,經常都見他找機會過過手癮,以下一個他跟別人一塊唱老歌「紅河谷」(Red River Valley),幾時有見過咁可愛嘅有錢佬?

Friday, June 10, 2011

Pete Turner


上年是著名爵士樂唱片品牌CTI Records四十周年紀念,差不多把它旗下當年出過的唱片重新數碼復修,重新發行,也就是說重新賺多你一趟錢,當然有我的偶像、爵士吉他大師Kenny Burrell的《God Save The Child》(1971年出版),這張備受忽視的大碟我一直認為是他最佳作品,我的喜愛程度更甚於被視為經典、又或是Blue Note唱片公司老闆Alfred Lion的最愛唱片:《Midnight Blue》。除去那些比較cheesy的弦樂編排,他那種lyrical、差點會用吉他說話的演奏風格在此發揮到極致。



另外吸引眼球的是那個曖昧的唱片封套裡的照片,那是一個直升機在一個灰燼的山林裡降落的場面, 如果對近代史有點頭緒的話,那個時候美國人正飽受越戰困擾,這樣子訊息便不言而喻, 有美國人人甚至覺得這張照片「disturbing」。這張照片其實是在夏威夷的火山拍的,那架其實是觀光用的真升機,跟很多CTI唱片封套照片一樣,是由美國攝影師Pete Turner提供(澄清一下,不是英國攝影師及已結束的當地著名攝影刊物《Creative Camera》的編輯Peter Turner)。

有別於一貫爵士唱片設計,例如經典的Blue Note Records,都強調版面設計上的「音樂感」,例如 typography應用方面要活潑,字體大小要富節奏感,例如我提過那張《Midnight Blue》裡其實就是個典型,那個「Blue」字用了很bold的Helvetica字體,佔了唱片封套的一大片,視覺效果出眾,相反照片上就傾向低調沉鬱,更往往只是用黑白照片,來 配襯設計上強烈的色彩,那是典型Blue Note風格 。而CTI給我印像是那種然昂然踏進七十年代的感覺,擺脫六十年代爵士樂的老舊感覺,太空人也上了月球當然要「摩登」一點。

還有是當年還是黑膠唱片的年代,封面和封底是連著的,Turner的照片往往是從封面跨到封底, 造成有趣的視覺效果,例如有時會用鏡像的效果,這種感覺在CD年代 用膠盒子是很難重演一次,除非是那些刻意模仿黑膠唱片,用卡紙套盛載唱片的復刻版本。 Turner的照片看來像那些典型圖片庫照片,但卻有型格得多,起碼使用照片基本上自由度很高,而且也很 搞鬼,例如Paul Desmond的《Summertime》竟然是用了張冰柱的照片,而爵士吉他殿堂人物Wes Montgomery的《A Day in the Life》用的是一大堆煙頭的特寫,而作曲家Artie Butler的《Have You Met Miss Jones》用了幀不男不女的載著花花眼鏡的頭像。而他用的色彩對比非常強烈,有些時候還暗房用上了solarisation的手法去表現,這些今天都已是失傳的技藝。







七十年代意識形態相對活潑,爵士樂雖還沒到了像當下用來晒品味的中產音樂,又或是要呷著威士忌來聽的,但是從五六十年代走下來 ,已經差不多完全擺脫了屬於黑人音樂根源的標籤(或者還會有人記得),從而走上精品化的路線,其實從這些精彩的封套,大概可以看到些端倪。

Wednesday, June 8, 2011

...Nothing Like The Sun

還記得廿年有多前在某大專學院念設計文憑的年代,我在課室自己的位子上貼了張隨Sting的《...Nothing Like The Sun》大碟附送的巨型大海報,每人無論男女經過我們課室,都會為那張黑白照行一個注目禮,主要是史汀當年風華正茂,實在是「型仔」非常。

《 ...Nothing Like The Sun》當年其實是張頗為「搵笨 」的大碟,才十二首歌,要分四面碟(那時候還是黑膠大碟),即雙碟,收也是收雙唱片價錢,但聽過歌曲內容後發覺,其分量絕對撐得起雙唱片價錢。我是「警察」樂隊的粉絲,自然地他八十年代末作個人發展我也會撐場,雖則他獨立後首張大碟《The Dream of the Blue Turtles》樂評人的評價其實算不上太好,主要是彈他刻意去靠攏爵士樂風格(他本人未成名前就是在一些爵士樂團彈貝斯吉他),寫一些政治歌曲嫌火喉未到。但到跟著來的《... Nothing Like The Sun》就在商業和嚴肅創作取得了平衡,好賣到是他到目前為止最暢銷的大碟。

Police迷要快板歌曲有《We'll Be Together》,沒有一向的Raggae節奏換來funky式的跳舞風格,慢歌有極度哀傷的《Fragile》,用拉丁節奏的尼龍弦線吉他鋪陳出來,是他的經典歌曲之一。







至於爵士味濃的,還有我甚為喜愛的《An Englishman in New York》,Branford Marsalis(Wynton Marsalis的哥哥)吹的高音薩克斯管固然是焦點所在,內裡歌詞如「I'm an alien, I'm a legal alien.......」精緻得來,總會掀動你的感性(還有留意未成為大導演的大衛芬治David Fincher拍攝的MV)。政治歌曲有《They Dance Alone》,說的是當年受秘魯獨裁者皮諾切特政治迫害的人民,婦女們只能跟失跡了的父親、丈夫、兒子們的照片,跳著秘魯的民族舞蹈Cueca,意象喻意俱出色,叫人動容,而不像上張大碟裡的一首「Russians」,硬繃繃地唱著「hope the Russians love their children too」。





全碟歌曲旋律優美,曲詞俱佳,再加上他老兄幾十年也沒甚走樣的滄桑感性的聲線,到現在我還很是喜愛這張專輯,難得的是現在聽來沒有太過時的感覺。史汀後來的歌曲愈來愈嚴肅,愈來愈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就是愈來愈不好玩,大概是因為他很早年已是老氣橫秋,再加上近年成了位瑜珈大師,跟我這等凡夫俗子愈來愈遠,雖然偶而也會為他重組Police高興一下。今年是他老兄六十大壽,在此聊聊幾筆,賀賀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