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February 26, 2011

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

最近愛上聽薩克斯風手Hank Mobley的歌曲,Mobley活躍於五六十年代爵士界,差不多整個音樂生涯在爵士樂名牌唱片公司Blue Note渡過。他吹的是次中音薩克斯風(Tenor Saxophone),爵士樂評家Leonard Feather稱他為爵士樂的「中量級總冠軍」,是因為暗示他論勁度及侵略性不及John Coltrane,柔和甜美可能不及Stan Getz,但溫暖、含蓄平實、躍動感覺強烈,還有是洋溢著一種cheerfulness,正正是最近我需要的。還有跟一般演奏家不同,他演奏的大部份都是自家創作的歌曲,儘管在Blue Note出品過好一些精彩的大碟,也一直非常忙碌為當代其他爵士樂大師作二線團員,他地位始終未能跟跟一大堆大師如Lester Young, Sonny Rollins又或是剛提過的Coltrane及Gets相提並論,直到他在1986年身故後才有愈來愈多樂迷這位被低估的Hard Bop大師。

或許Mobley比較適合我這些世俗人多一點,聽Coltrane總要有點戒備心,因為你不知道他會在哪個時候給你殺個措手不及;聽Getz呢,太甜美,總會叫你沉瀝,有時叫人不能自拔;聽Mobley大可情感上每須太多顧忌或負擔,自由又laid back,就如他的《Workout》大碟裡的一首「The Best Things in Life Are Free」,the name says it all。每次聽到這曲時,總會把椅背調鬆,好讓身子放鬆一下好好享受,連手裡喝著的那杯即溶咖啡也變得回味無窮。



他公認最出色的大碟是1960年的《Soul Station》,不說別的,劈頭第一首Irving Berlin的名曲「Remember」,總叫你「un」身「un」勢,雖然閉上眼睛去品嘗,我是知道自己在露出什麼一副笑容。

Wednesday, February 23, 2011

快樂的Uke(7)

Kate Bush

謝謝Edwin的提供,讓我重看1991年英國樂壇才女Kate Bush以raggae風格重唱Elton John的名曲「Rocket Man」,Bush 為當年不少英倫樂迷的「女神」(不知Edwin是否其中之一),當年自己一位常讀其樂評的樂評人Manfred Wong也是其忠實擁躉,每有新曲必把她讚得天上有地下無,有點過了火位,弄得我有點兒抗拒她的歌。除了她作曲才華外(也常常觸碰當年屬於敏感題材如同性戀等),她獨特的唱腔和口音也叫人難忘,這個她拿著ukulele表演的片段,雖然那個uke純粹作為visual toy,我就覺得很cute了,背後裝拉手風琴的那個,就「過咗啲」咯!

Monday, February 14, 2011

不說Eric Clapton,想說Robert Cray

Eric Clapton快要來港演出,我也懶得去寫他,因為大家對他了解大概也很深罷。這個我們玩吉他的一伙戲稱為「祖師爺」(意即影響大家深遠)的怨曲搖滾legend,再次來港live我最終還是放棄,除了高昂的票價外,幾年前他來港時我覺得「朝聖」了一次已足夠,還有的是我還在氣他上次演出有點「渣流灘」(投入不足),好些結他獨奏機會都交給副手,自己唱唱歌掃掃和弦就搞定一場秀,說到底我還算是個理智的樂迷罷。

最近Gary Moore去世,令我記起一堆在八十年代堀起的新一代electric blues guitarists,其中比較少人提起的,是跟Clapton都是以用Fender Stratocaster吉他著名的Robert Cray,大家不是沒有聽過Cray的歌曲,他86出版的一張《Strong Persuader》,是張很受主流樂壇歡迎的大碟,還取得過格林美獎,主打歌的「Smoking Gun」很面羨罷?不錯,就是林子祥翻唱的「花街七十號」。





Cray的怨曲「血統」比Clapton來得「純種」,沒有太多搖滾味道滲入歌曲裡,歌曲的節奏編排也是很精彩,至於他的吉他彈奏,可能沒有Clapton那樣有著強烈個性,但也是感染力非常,而且有著一把好嗓子,唱得投人並soulful得很。Clapton亦識英雄重英雄,欣賞之餘也常邀Cray同台演出,為他的tour作opening act,又或是在Clapton籌辦的慈善音樂會Crossroads Guitar Festival作嘉賓。以下是一個很久之前電視節目裡的同台演出,大概是宣傳Clapton當年推出大碟《Journeyman》,合作其二人合著的「Old Love」,這首歌到現在仍然是他的live必唱的歌,曲末二人精彩的吉他較勁如比試劍法,留意那個節目主持人,是薩克斯風猛人David Sanborn!

Friday, February 11, 2011

如果世界上國家大小以人口數量作準則的話


重新洗牌後,無得傾,中國最惡。日本去到未分家前的蘇丹,巴基斯坦可以大到如澳洲,俄羅斯就縮晒水。香港也不弱,可以去北韓這個大小,如果係嘅話,到時候應該唔使捱貴樓。

Monday, February 7, 2011

Gary Moore

讀外電驚聞Gary Moore在2月6日於西班牙渡假期間猝逝,才不過58歲。這個貌不驚人的愛爾蘭怨曲吉他手,參加過兩隊都略有名聲的樂隊Skid Row及Little Lizzy,但總不及個人以electric blues樂手姿態出現那麼受歡迎,他的名曲《Still Got the Blues》,歌曲開首四個bar的經典吉他solo,幾乎是每個學過電吉他的人拿來「傍身」。Moore演奏情感澎湃又粗獷,有別一般人對白人怨曲比較「斯文」的錯覺,而《Still Got the Blues》裡根本就是用吉他來哀哭。也許這首歌實在太成功,他後來的歌曲一直都脫不了這曲的影子,但亦有好處是每當吉他聲響起,你總不會搞錯是別人的作品。



Moore一直只在主流樂壇邊緣遊走,只能為好藍調怨曲此道者所認識,但隨便在Youtube都很容易找到一大堆他生前現場演出的視頻,其中最特別是他很久之前跟當時還能站著演出的「King of the Blues」B.B. King,同台演奏King的名曲《The Thrill is Gone》,Moore比King年青四份一世紀有多,卻可惜先走一步,他曾經說過希望將來人家記得他是一個"meant it, no bullshit"(處事認真,實話實說)的人,我想聽他的音樂的人應該感受得到他的意思。RIP Gary。


Thursday, February 3, 2011

Phil Ochs

旅居美國的朋友剛看完一部描述六十年代美國左翼政治歌手Phil Ochs的紀錄片《 Phil Ochs: There but for Fortune》,他說這部戲本身一般,但此君魅力不凡,問我知不知道他是何許人,說來失禮,除了對他名字在點印像外(還是因為他這個比較奇特的姓氏),知道他是位歌手外,其他幾乎一無所知。但其實他作的某些歌曲,一直被當代民歌手翻唱,例如影片名字的「There but for fortune」一曲,我一直以為是翻唱的Joan Baez原作,這歌要嘴嚼歌詞,甚具力量,大意是我同你今日好好彩無穿無爛企喺度,世界上有些人連家國都沒了。




很多人把他跟同期的Bob Dylan比較,Ochs的才情實在不輸於他;嗓子呢,well,當然要比Dylan好得多,而朋友加多一句:這哥兒比Dylan要帥上一百倍,可是人氣名聲差得離天百丈,而這兩位反戰才子曾經想過合作,卻就是合不攏來,可惜。Ochs其實也想紅,他知道如果他紅了他歌裡訊息能傳播給更多的人,但他也抗拒走紅,因為他知道這樣子的話他的訊息就會變了質。這些內心交戰也反映在他的精神狀態,除了鬱躁症外還有酗酒的問題,最後在35歲之年上吊自殺。

朋友強烈推介片子開端那首「When I'm gone」,新年流流講這些話題好像不太好意頭,但我著實是被觸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