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23, 2010

Tearjerker:《くるみ》(by Mr. Children)

人大了,淚腺間中會閉塞,是時候要去通一通,刻意找些tearjerker去幫幫忙。雖然我知道Mr. Children有多紅,主音櫻井和壽其實跟我都差不多年紀,總是沒有做粉絲的緣份,但有位粉絲朋友在他們的歌《くるみ》(Kurumi)推出的時候,第一時間把這個MV檔案夾附在電郵上(當年還沒有YouTube呢),標題是「一定要看」。擔憂自己激情不再的時候總會拿來看看,每次看著四個大男人老淚縱橫,還算能強忍著,當一伙人台上費力地唱,而台下換來一張張蒼白的臉孔的時候,才是最難頂。

Friday, April 16, 2010

澳洲幫

驚聞舊日僱主鬧出了個大頭佛,把我們頂爺的中文名字誤植異見人仕名字,在這一兩年大刀闊斧式裁員和削減開支的手段下,不禁有「遲早出事」的感慨,集團現在是南亞兵團,現今老板為馬來人,編輯部「揸弗人」則來自星洲。我當年進入這個公司之時,算是他們的黃金年代,每年純利以億來計算,是世界上最賺錢的報章之一。澳洲幫報業大王梅鐸亦把她收歸期下,還記得香港回歸前,報社內的澳洲幫員工多的是,亦已習慣聆聽滿口澳洲口音的英語,打招呼都是「G'day, mate!」。

回想以前都好些澳洲歌手紅極一時,包括在英美走紅而我們差點忘記他們是澳洲幫的ONJ(Olivia Newton John)或Bee Gees,或紅在香港但其他地方反應一般,到現在間中來港賺賺大家untie uncle錢的Air Supply。但這些在我八十年代聽歌年代不算紅,最紅的是INXS。已故主音Michael Hutchence跟香港淵源深厚,除了在港長大,還是KGV(英皇佐治五世書院)的學生,據聞間中也回香港去蘭桂芳「浦」一下。不要被那些根深蒂固的down under形象影響,INXS玩的音樂當年是很有英倫New Wave的風味(當年大紅的《Need You Tonight》就是很好例子),樂隊最厲害時可以上到Billboard或英國榜的前列位置,Hutchence在97年懷疑自殺身亡後,樂隊仍然繼續,但缺少了靈魂人物的樂隊就像沒了Freddie Murcury的Queen,算了罷。



談澳洲樂隊怎會少得了三人組合Crowded House的份兒呢?(雖然領軍人物Neil Finn是New Zealander。)《Don't Dream It's Over》當年唱到街知巷聞,後來澳洲旅遊局也用了來作宣傳歌,樂隊型像陽光又正氣,當年我最常聽《Wooden Face》一碟,深受The Beatles樂風形響,其中的《Weather with You》一曲是我最愛,歌詞寫得不錯呢。






不知大家還對Frente!有印像嗎?當年用民謠風格翻唱New Order的《Bizarre Love Triangle》大家都嚇了一跳,因為大伙兒都知這首歌本來是好好「UN」的,沒有想過用「動聽」來形容,但Frente!做到了。他們初出道首張大碟《Marvin the Album》受盡當時的樂評人力捧,不過無可否認這張專輯裡每首歌水準非常平均地高,而很多歌曲的編曲是簡約到只是用一兩件樂器加主音而已,非常有格調。不過可惜Frente!只出了兩張大碟就解散了。




其實還有很多走紅過的澳洲組合,但我本人就不太認識了,例如我有位澳洲幫同事喜愛的Midnight Oil,或者是我到美國探望妹妹時,總會在汽車的收音機中聽過不下一次,是Men at Work的《Down Under》,這首有點騎尼的歌說的是主人翁去遍世界各地,當地人都對他的老家澳洲感到興趣,歌詞滿載對自己國家的自豪感,隨便找個澳洲幫問一下,他們會答你這是他們的另類國歌!

Monday, April 12, 2010

夫妻檔

現今男女結婚搞婚宴「花臣」之多,你想也想不到,出席婚宴有點像到綜藝節目現場參觀。幾年前出席一次婚宴,一對新人歌癮大作,要為賓客獻唱,男的奏吉他女的主唱,兩人都緊張兮兮,老實說聽覺享受就欠奉喇,但那份溫馨甜蜜就叫賓客非常受落。

那個時候大概是描述美國傳奇鄉謠歌手Johnny Cash和他愛人June Carter的電影《Walk the Line》(港譯「弦途有你」)上畫,不知那對新人有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不過不知道他們看到這對苦命鴛鴦會有什麼感覺,若論溫馨甜蜜,或許同是夫妻檔的Les Paul & Mary Ford會更切合他們的口味。

Les Paul跟太太Mary Ford是五十年代而是很有名的爵士(加點鄉謠)的合唱組合,男的奏吉他女的主唱。對於有興趣於電吉他的年輕朋友,縱然對他的名字不會感到陌生,甚至你家中的那一把Gibson牌子的電吉他就是「Les Paul」型號。但相信很多人都未曾聽過他的音樂,甚至不曉得他本人是一個甚為出色,具有強烈個人風格的吉他手。



Les Paul除了在五十年代跟美國吉他製作家Gibson一同開發了實心木電吉他,其實他也是多聲軌錄音(Multitrack recording)的先驅者,但其實當時他的multitrack不像今天同一條聲帶有多條的音軌(數字錄音更沒有限制),而是用兩台錄音機不停的把新的聲軌纍積混音在已錄好的聲軌上面,簡單來說如果你中途NG了的話就要重新由頭開始再錄,非常繁複。Les Paul & Mary Ford的表演風格就是在多聲軌錄音下誕生,兩人用各自用自己的聲音和吉他為自己唱或奏和音,有時會重複用上多至廿四個聲軌,以下這個古早的電視節目片段,就是一個好好的範例。(不要把開頭Les把玩那個像超級電腦的錄音設備當真,那只是搞搞gag而已!)



我一直都不知道Mary Ford是懂奏吉他的,在YouTube發現這個兩公婆用吉他較勁的搞笑片段,實在不賴呢!(Les連自己吉他的弦線也彈斷呢!)一查之下原來Mary在未跟老公搭檔時,曾為鄉謠歌手Jimmy Wakely作吉他伴奏,當年來說作為一個女性實在不簡單。



他們甚至在五十年代有自己的小品電視節目「The Les Paul & Mary Ford Show」,都是小情小趣的生活小節作引子,然後唱唱歌仔作結。雖然鏡頭前恩愛非常,他們還是在62年離婚了,其二人合唱組合也不復再,Mary Ford在1977年去世,而Les就得享天壽,在上年以94歲高齡辭世。還記得前兩趟去紐約,年過九旬的Les還在著名爵士會所Iridium每星期演奏一晚,出外盤川不多,想過度過還是挑其他年輕爵士音樂人演出去看,現在想來實在追悔不已!



R.I.P. Leslie!

Thursday, April 8, 2010

不是八十後,是我們的八十年代(三)

BFBS

嚴格來說我並沒有聽收音機習慣,到現在網上電台的節目也是偶一為之,也沒有追聽某些節目,唯一例外或許是當紅時候的「軟硬天師」的「老人院時間」節目。我在學時卻很喜觀收聽BFBS電台,BFBS者,即是British Force Boardcast Service也,也就是所謂的英軍廣播電台,是為在全球駐當地的英軍及其家眷提供廣播服務,有娛樂也有資訊。回歸前香港也有本地的BFBS,有英語頻道和為啹喀兵團而設的尼泊爾頻道,看舊日新聞報導當年的錄音室就在今天的中環添馬艦,而我估計發射站該在石崗軍營罷。我家地勢比較高一點,接收BFBS巨清楚,音質甚高,比幾個本地的電台還要好一點,或許是我少聽本地電台的原因之一。

除了音樂節目外,他們很多時候也倚賴好些是英國廣播公司BBC的舶來節目,包括每小時直播英國BBC傳送的新聞報導,也有像「十八樓C座」般的長壽廣播劇「The Archers」(雖然我的英語水平還沒能應付得到),還記得有老牌美國DJ Casey Kasem的美國流行榜倒數。但其實你可以說BFBS是個頗悶蛋的電台,因為那些軍部的DJ都不是插科打渾之輩,不多講話很多時候都是乖乖的去播歌,但我偏喜歡這種no frill的風格。或有時候會有phone in點播或問答遊戲等,感覺頗特別,因為政府電訊條例抓得太緊,香港一向沒有社區或校園廣播電台的概念(更遑論「民間電台」),所以覺得這類自成一角的生活圈子活動特別有趣。

其實最喜歡是他們播歌的口味夠博,或許應該說他們選播歌曲比較有譜,不是說本地電台的外語歌節目不好,而是追新歌追得太緊要,有時候好些歌推出後過了幾年,特別是屬於半紅不黑的那一類,又還未到oldies的地步,這些歌永遠最避受忽視,但偏偏在BFBS間中能夠碰得上,我的外語歌知識很大程度其實也拜他們所賜。

97後他們很自然地跟駐港英軍一起撒走,雖然往後網上電台也興起,選擇多了,我人也老餅了,也喜歡去找些oldies電台去聽,例如Virgin Radio Classic Rock之類。其實到現在有一點我還沒搞清楚,駐港解放軍有也應該有自己的電台或廣播節目罷呢?

Tuesday, April 6, 2010

Battle Studies

朋友剛歸還了給借了好幾個月的John Mayer近作CD《Battle Studies》,讚不絕口,無何否認這張以中慢版為主打的專輯,比以往來得成熟,尤其是少了以往用花肖的電吉他音效來作為編曲的骨幹,比較來得反璞歸真。

聽John Mayer我經常覺得要「斬件處理」,要分開作為吉他手的John Mayer,和作為唱作人的John Mayer兩個個體去評價;作為吉他手,技藝非凡,早已被認定為新世代的guitar hero,難得的是當代少數以藍調怨曲為根基而能冒出頭來的吉他手,所以有稱他為「Little Slowhand」(Slowhand者大概大家都知是指Eric Clapton罷),看他的現場演出是享受,大家對他的演奏不認識的話,也許還有印像他上年在米高積遜的追悼會上,個人用電吉他獨奏了積遜名曲《Human Nature》,異常的jazzy,簡單而隆重,是功架的表現。



作為singer-song writer呢?他形像還算正派(近一兩年就多了點男女關系的八卦新聞),是格林美獎的寵兒,由出道至今基本上是例不虛發,總會撈到幾個獎項。是個人口味所然,我還是覺得他寫的歌還是流於典型美式流行曲的框框,太四平八穩,總是欠一點神來之筆,如當年大紅的《Daughters》,好聽是好聽,就總是覺得差一點點就成大器的感覺 ,當然比起很多把樂曲只當作一堆chord progression來看待的吉他手,John Mayer簡直是貝多芬。

Sunday, April 4, 2010

Photo Hunt

雖則不想替人家賣廣告,但又想考考大家眼光。A字運動服牌頭玩街頭文化,新廣告混雜大堆知名運動員、歌星、DJ、skaters等等,有些選擇頗意想不到,看你能認得幾多個?猜中沒獎!


Friday, April 2, 2010

不是八十後,是我們的八十年代(二)

哥哥

剛過了的愚人節是張國榮的死忌,2003年的當天我還是一名攝影記者,在當時沙士災情最慘烈的淘大花園E座樓下守候,等待大廈住客送到鯉魚門渡假村作隔離。有行家衝口而出說:「哥哥跳樓死咗!」,我當時真的以為是愚人節玩笑一樁,始終詛咒人跳樓死是廣東人的專長。後來證實了消息是真確,在當時已經夠愁雲慘霧的瘟疫時空,在那個透不過氣的N95口罩下,我差點要窒息過去。

家裡某個角落,還存在著1989年他的《由零開始》專輯附送的海報遺跡,是半個粉絲的妹妹得來的,說她半個粉絲,是因為她屬於騎牆派,當年競敵「校長」譚詠麟也會去追隨。而我絕對說不上哥哥的粉絲,但他「新藝寶」年代的幾張專輯,例如《Summer Romance》或《Virgin Snow》等,無論在銷量或製作水平,是他最處於歌手生涯高峰之作,甚至把譚校長也比下去。就拿《由零開始》來說,由他親自作曲的大碟同名歌曲今天已成了經典,充滿Eurobeat風格的「暴風一族」是當年「Van仔佬」(客貨車司機)「炸機」必備,「側面」是某可樂的廣告歌,歌本身一般但也唱到街知巷聞……我躺在床上插著耳機回顧這張唱片時,側個頭時正好對著這張殘缺不存的海報,不其然雞皮疙瘩起來。